亚里士多德认为,由讲话而来的说服论证有三种形式,一是在于演讲者的品格,二是在于使听众处于某种心境之中,三是在于论证本身。
也就是说,想要通过公众演讲或谈话去影响听众, 主要是三种诉求:
首先是逻辑诉求,也就是你讲话的观点和理由,让人觉得你说得有道理。
比如,你和朋友讨论去哪里去午饭的问题。比如你提出想去A饭店吃,但你朋友说,A饭店不干净。这个“A饭店不干净”这是不干净就是论点。他的论据是“那家饭店门上贴着的食品安全监督公示栏显示是”卫生“较差的标志。
其次是情感诉求,你所讲的话,是否能够引发听众内心的激情,让他的心跟着演讲者走;或者可以从亲情、友情、爱情等情感的角度去说服别人。比如以前有家公司利用情绪或情感的力量做广告:为你妈妈添置一台新洗衣机。这将产品销售与孝敬父母的情感力量结合在一起,去影响潜在的客户内心的对父母的情感。
最后是人格诉求,说话者本身具有的品德和名声,具有对听众的影响力。一个人的身份决定了我们在多大程度上重视他的想法。比如说,你是某方面的专家或在某些领导比较成功(名声),所以就有资格对相关的问题提出好的见解。还有就是,演讲的品德是什么呢?
亚里士多德《修辞术》认为,演讲者的善良品格,具有最重要的说服力量。
什么是善良,要怎么才能让人觉得你是善良的人呢?
我认为善良,不应该是“悲天悯人”和“舍己为人”,因为那天违反人的天性,不合适当代人的生活方式。对于大多职场人来讲,善良是有三个层次:
第一层,利己,但不损人。利己,就是做真实的自己。也就是自己足够好了,不给别人添麻烦,这本身就是一种善良。
第二层,利人,但不以损己为代价。这是一种理性的生活方式。也就是说,照顾好自己的同时,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,再照顾别人。因为超出能力范围的善良,是缺乏理性的,必定会失败。
第三层,实现利人与利己的高度统一。这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。也就是说,在帮助别人的同时,也是在帮助自己。比如我们写文章,自己成长的同时,希望对读者有些帮助,并且阅读的人多了,我们还可以从中受益。
总结来讲,演讲者培养自己的心地善良,是人际沟通中的重中之重。
|